韦伯望远镜发现宇宙形成初期6大星系

业界 作者:全球技术地图 2023-02-24 21:48:42

科技战略


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发布公告寻求新的技术能力

据SAM.gov 2月21日消息,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DEVCOM ARL)发布公告寻求新的自主能力、语音引导等技术能力,以为部队现代化提供支持。根据公告, DEVCOM ARL 需求包括:测试无需依赖远程控制或远程操作命令即可穿越不同环境的自主移动技术;协调多个空中和地面 RAS 资产;在城市和非结构化环境中检测、跟踪和分类行人和车辆;使无人驾驶车辆能够在 GPS 失效的环境中运行长达 10 公里;提供对 RAS 系统使用自然语言命令的能力;并允许小型无人机系统在恶劣天气和中等风力下运行。


韦伯望远镜发现宇宙形成初期6大星系

据法新社2月23日消息,一项最新研究指出,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的詹姆斯・韦伯望远镜(James Webb Telescope)发现6个宇宙大爆炸不久后形成的大质量星系,形成速度快到颠覆人类认知,令科学家震惊。这项刊登在《自然》(Natural)的研究成果显示,韦伯太空望远镜利用近红外线相机(NIRCam)在宇宙中不为人知的区域观测到6个星系。韦伯望远镜得到的数据表明,早在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发生过后约5亿至7亿年间,这6个巨大星系就已经存在,当时宇宙年龄仅不到目前的5%。宇宙大爆炸过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如此巨大的星系,已违背目前的宇宙学模型,这个模型是当今科学对宇宙运作的最佳理解方式。


信息


加拿大隐私监管机构对TikTok展开联合调查

据路透社2月24日消息,加拿大正在对TikTok发起一项由联邦和省级监管机构共同进行的联合调查,原因是担心这家短视频应用不合规收集、使用和披露个人信息。加拿大隐私专员办公室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联邦隐私监管机构将连同魁北克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阿尔伯塔省的工作人员进行合作,审查TikTok的做法是否符合加拿大隐私法。TikTok发言人对此回应称,TikTok社区的隐私和安全保护始终是其首要任务,并欢迎有机会与联邦和省级隐私保护机构合作,就如何保护加拿大人的隐私澄清事实。


日本NTT公司发布一款高速通信芯片

据路透社2月23日消息,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发布一款原型芯片,该芯片将有助于提高未来数据中心和海底光缆的通信速度。美国硅谷NTT Research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郦波·戈米(Kazuhiro Gomi)表示,虽然这项技术的正式产品发布还需要数年时间,但这种微型芯片将放大100千兆赫兹(GHz)电信号。NTT表示,该技术的开发将加快消费者的互联网速度,并在未来加快数据中心的通信速度。


美国研究人员使用数字孪生技术防御网络攻击

据TechXplore网2月23日消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密歇根大学联合团队设计了一个网络安全框架,将数字孪生技术、人工智能及人类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标记网络攻击指标。研究人员指出,网络攻击会导致信息系统出现异常流量和负载,进而会对实际的工作环节产生干扰,但其细微表征难以识别。为此,联合团队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框架,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反映工作系统的状态,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识别能力和人类专家的经验,将网络攻击产生的异常与普通系统异常区分开来。研究人员在一台3D打印机上测试了这种网络安全框架,通过检测异常的传感器数据、信号及命令,并使用具有人类专家经验的人工智能系统判断,成功实现网络攻击的识别。该研究有望在工业互联网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瑞士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开发出新的太赫兹通信器件

据科技纵览杂志网站2月24日消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氮化铝铟和氮化镓平台上创建了太赫兹开关,能在不注入单个电子的情况下操纵微波、毫米波、太赫兹和其他射频电磁信号,可实现每秒高达100吉比特的数据传输速度。研究人员发现,新设备在速度、稳健性和接触电阻等方面可能优于传统半导体设备。研究人员表示,该技术与现有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兼容,可为实现超高速通信奠定基础。该研究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


生物


美国科研团队开发电离辐射诱发声成像系统,成像速率达到每秒3.3帧可为放射治疗提供实时反馈

据DeepTech深科技公众号2月22日消息,美国密歇根大学科研团队开发出首个能在放射治疗中进行实时在体剂量检测的电离辐射诱发声成像系统iRAI,兼具高灵敏度和中等空间分辨率等优势,成像速率达到每秒3.3 帧。该系统可实现剂量在解剖学结构上的实时反馈及实时调整优化,在提高放疗准确性、以及打造具备一定适应性的放疗方式上具有巨大的潜力,是体内剂量沉积实时监测的重要里程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期刊。


中美科研团队基于合成生物学改造实现从头合成长春碱前体,具备产业化应用前景

据生辉公众号2月22日消息,美国工程院院士和浙江大学带领的科研团队实现首次在模式生物酿酒酵母和非模式生物毕赤酵母中从头合成长春碱前体。该团队采用从上至下的顺序对酿酒酵母进行模块构建,并将巴斯德毕赤酵母确立为一个细胞工厂采用由下而上的构建思路。该研究实现了甲醇到长春碱前体的直接转化,展现了经合成生物学改造的毕赤酵母具备将甲醇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合物的潜力。此外,浙大团队也创建能够高效合成其他植物天然产物、功能化学品等高附加值化合物的微生物细胞工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Synthesis期刊。


中国科研团队家发表全球最大样本量研究,证实肺癌类器官药敏测试预测临床疗效总体准确率高达83.3%

据生物谷公众号2月22日消息,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科研人员证实基于肺癌类器官的药物敏感性测试预测肺癌靶向或化疗临床疗效的准确率高达83.3%。研究人员进行了针对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肺癌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测试(LCO-DST),结果表明LCO-DST的总体灵敏度为84.0%,特异性为82.8%。该研究是目前国际上肺癌类器官领域预测靶向和化疗疗效的最大样本量真实世界研究,证实了肺癌类器官可以预测未治疗和治疗患者对靶向治疗的临床反应,LCO-DST在预测晚期癌症治疗反应中有极高的准确性,精确医学中具有巨大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


中国研究团队开发出微纳生物机器人,可实现远程精准递药

据生物世界公众号2月23日消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纳米医疗与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开发出一款双引擎自适应的酵母微纳生物机器人TBY-robot。该机器人够像“快递员”一样,通过酶与巨噬细胞引擎的切换穿透人体多重生理屏障,将药物精准递送到远程炎症病灶。在小鼠结肠炎模型和胃炎模型中的结果显示,TBY-robot能将药物的富集提高约1000倍,极大降低了炎症反应并缓解了疾病症状。该机器人为胃肠道炎症和其他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期刊。


中国科学家获得具有移植能力的人工造血种子细胞

据科技日报2月22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科研团队首次提出通过干细胞基因编辑手段操纵Runx1、Hoxa9和Hoxa10三个重要造血调控基因的组合表达,成功获得具有移植能力的人造骨髓种子细胞,且移植后能够实现在野生型动物体内高嵌合率、长期、多谱系造血。该研究成果给人造骨髓种子细胞代替传统骨髓移植细胞来源带来希望,未来有望建立人造骨髓干细胞库,为众多患者提供现货式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干细胞报告》期刊。


美国研究人员创造出世界首个全人源卵巢类器官,有望开创癌症等疾病的新疗法

据转化医学网2月22日消息,哈佛大学Wyss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哈佛医学院和杜克大学与Gameto公司合作,创造出全人源卵巢类器官“ovaroid”,该类器官可在五天内高效复制人类卵巢中可见的激素信号传导、生殖细胞成熟、实现卵泡发育和分泌性激素,而人/小鼠杂交卵巢类器官需要一个月来完成所有过程。无需从患者身上获取组织,该类器官可支持人类卵巢生物学相关的研究,有助于开发针对不孕症、卵巢癌等疾病的新疗法。


能源


美国采取一系列行动扩大海上风电部署

据美国白宫2月22日消息,拜登政府宣布采取一系列行动扩大海上风电部署。具体包括:美国内政部(DOI)计划首次进行墨西哥湾、德克萨斯州近海和路易斯安那州三个地区的海上风电租赁,推进墨西哥湾海上风电部署;扩大联邦-州海上风电实施伙伴关系;能源部、内政部、商务部和交通部召开浮动式海上风电峰会,推动浮动式海上风电发展,实现到2035年降低其70%以上成本的目标。拜登政府还设定了到2030年部署30吉瓦海上风电、到2035年部署15吉瓦的浮动式海上风电的目标。


美国能源部为两项碳管理计划提供25.2亿美元,支持变革性碳捕获系统以及碳运输和储存技术发展

据美国能源部2月23日消息,美国能源部宣布为碳捕集大规模试点计划(Carbon Capture Large-Scale Pilot Programs)和碳捕集示范项目计划(Carbon Capture Demonstration Projects Program)提供25.2亿美元,支持变革性碳捕获系统以及碳运输和储存技术发展。其中,美国能源部为碳捕集大规模试点计划提供8.2亿美元,将用于支持最多10个在电力和工业部门测试新的碳捕获技术的项目;为碳捕集示范项目计划提供17亿美元,将用于支持6个将二氧化碳运输与地下储存基础设施相结合的商业规模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复制、部署到其他发电厂和主要碳排放源。


海洋


印度第二艘“歼敌者”级战略核潜艇或将于2024年服役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月23日消息,印度媒体近日报道称,印度第二艘可携载核弹道导弹的“歼敌者”级战略核潜艇“阿里格特”号(Arighat)或将于2024年服役。据悉,“阿里格特”号排水量约6000吨,除了常规鱼雷和水雷外,还配置了12枚射程达1500公里的K-15弹道导弹或4枚射程达3500公里的K-4弹道导弹。该艇是印度现役“歼敌者”号战略核潜艇的改进型,于2017年开工建造,目前处于测试阶段。此外,印度目前正在开发新型战略核潜艇,代号为S-5,排水量将达到1.35万吨,能够携载12枚配置核弹头的远程弹道导弹。


日本川崎汽船完成第三次船用生物燃料测试

据国际船舶网2月23日消息,日本川崎汽船宣布完成了第三次船用生物燃料测试,在好望角型散货船“CAPE TSUBAKI”号上成功应用了B24船用生物燃料。该生物燃料由英国BP公司提供,川崎汽船表示,该生物燃料在不改变当前发动机规格的情况下,预计可以减少大约80-90%的二氧化碳排放。此前,川崎汽船已经于2021年、2022年分别在其汽车运输船、散货船上进行了船用生物燃料测试。根据川崎汽船的目标,到2030年该公司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8年减少50%。


航空


美海军举行2023年度“堡垒实心盾牌”军事演习,进行系留无人机演示验证

据国防科技要闻2月23日消息,美海军举行2023年度“堡垒实心盾牌”军事演习。演习期间,美海军对现有系留无人机技术进行了演示验证,并根据测试结果制定下一步实施方案。系留无人机配备4个180度摄像头,可实现无死角对地观测,其开放式架构可无缝集成多个载荷,包括传感器、相机、无线电或其他有效载荷。同时,美海军利用该系留技术验证了可持续提供电能能力。


美空军完成“2023蓝旗”军事演习,演练在太平洋地区战略对抗和抵抗网络攻击能力

据militaryspot网站2月23日消息,美国第505战斗训练中队于在夏威夷希卡姆珍珠港联合基地完成了“2023蓝旗”军事演习,演练了美太平洋空军在与战略对手作战时的获胜能力和美印太司令部空军部队防御网络攻击能力。“蓝旗2023”军演为太平洋空军和印太司令部空军部队提供了基于当前全球威胁而专门打造的具备作战级别和多域指挥和控制的环境。此次演习所有联合活动均聚焦于满足空军部队指挥官的特定需求,标志着美空军部队训练进入新阶段。


英空军启动“角斗士”联网训练系统,为增强军队作战能力提供支持

据全球航空资讯2月23日消息,英国皇家空军启动“角斗士”虚拟环境训练系统,为增强军队作战能力提供支持。该系统旨在作为实飞训练的补充手段,将陆、海、空跨域模拟器融合到统一训练环境中,以克服传统实飞训练中空域限制、环境限制、成本问题、信息和人员安全等问题。英空军计划在第一阶段将“台风”战斗机、F-35战斗机、RC-135加油机和地面威胁武器的模拟器进行联网。


航天


美太空军训练与战备司令部进行了首次“北极星之锤”演习

据启智智业2月23日消息,美太空军训练与战备司令部推出并进行了首次“北极星之锤2023”(POLARIS HAMMER 2023)演习。该演习旨在为提升司令部太空作战具体行动的指挥与控制能力提供支持,是美国防部首次专门针对太空指挥和控制推出的演习。此次演习采用桌面演习,以确定关键准备指标,为2024财年进行全面演习奠定基础。


美空军计划在B-52轰炸机上集成“先进极高频”卫星通信终端

据国防科技要闻2月23日消息,美空军发布“B-52先进极高频”(AEHF)信息征询书,寻求可将抗辐射型卫星通信终端(FET)集成至B-52轰炸机的解决方案。征询书指出,FET可提供安全和韧性的抗干扰能力,提升和指挥控制与通信能力,并提供高速率全球安全通信。美太空军计划于未来十年内着手发射AEHF卫星,并使用6颗AEHF卫星为B-52轰炸机提供网络通信服务。


新材料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可分解废塑料的新型氧化锆基催化剂

据艾姆斯国家实验室网站2月21日消息,美国艾姆斯国家实验室(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将聚烯烃塑料分解回收的新型氧化锆基催化剂。研究人员将超小氧化锆纳米颗粒嵌入两块介孔二氧化硅板之间,反应前只需将该催化剂在真空下加热,并使催化剂在氢解过程中保持活性。该催化剂通过切断脂肪烃聚合物中的C-C键并添加氢来分裂分子链,可替代价格昂贵的铂催化剂对C-C键进行氢解。该催化剂可用于处理包含杂质的聚合物废料,未来可用于废塑料回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期刊上。


先进制造


中国台湾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快速监测汞离子的纳米传感器

据phys.org网2月22日消息,中国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自供电纳米传感器,可以检测样品中的少量汞离子并立即报告结果。传感器利用摩擦电效应发电,使设备保持运行并发出汞离子存在的信号。研究人员使用一系列对汞敏感的碲纳米线来制造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高选择性,即使在复杂的样品中也能检测到目标。该传感器安装在机械手的指尖上,在水和食物样品中掺入污染物后成功检测到离子。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摩擦电纳米传感器可以作为类似设备远程安全监测其他污染物的基础。

-END-

由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整编

转载请注明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赞助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