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大数据:从2022到2027,5G的当下与未来​

业界 作者: 科技杂谈 2022-06-24 21:21:40


| 科 技 | 杂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爱立信在中国要继续做好三件事,即:专注5G“连接”,布局6G未来;赋能5G创新,培育产业生态;以及践行可持续发展,走科技向善之路。


昨天,爱立信举办夏季媒体沟通会,就当下的行业趋势,以及爱立信的战略与工作进行了最新披露。


爱立信东北亚区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方迎重申了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并强调爱立信在中国要继续做好三件事,即:专注5G“连接”,布局6G未来;赋能5G创新,培育产业生态;以及践行可持续发展,走科技向善之路。

以下,为本次沟通会上,值得关注的一些数据和要点:

1、关于5G:

自从2019年5G网络正式商用以来,5G网络的建设达到世界人口25%覆盖率的速度,比4G-LTE快了接近18个月。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建成,并且已经开通的5G商用网络达到213个。

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了42亿,移动技术和服务为全球创造的GDP达到了4.5万亿美元,经济增加值占全球GDP的5%。

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会达到5万亿美元,全球5G注册用户也将达到44亿。

而就中国而言,截至今年4月,5G基站已经建成161.5万个,5G用户则已达到4.5亿。

截至目前,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达到2400个,另外5G应用案例超过2万个。

预计到2022年底,全部每台智能手机的平均流量,将达到约15GB/月,且这个数据还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27年达到40GB,其中5G相关的流量大约占比约60%左右。

而从2019年到2021年,5G为运营商的APRU也带来了明显拉动,在2021年,国内三大运营商平均ARPU达到47.1元,较2019年实现了13.5%的增长。

同时,5G普及也将推动宽带和关键物联网应用,特别是驱动AR/VR、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高级游戏和机器实时控制。预计到2027年,全球蜂窝物联网连接总数将达到55个亿,其中40%是宽带物联网。

2、关于5G网络演进趋势

面向未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整个网络架构从物理部署到虚拟化, 然后逐步向容器化的网络演进,网络设备也将更加小型化、节电和智能化。

比如,Mossive MIMO的重量,已经从几年前的超过40公斤,下降到12公斤。

在过去十年,整个无线网络的数据增长超过300倍,而在同一时间,能耗增长了约64%。

而业务可视、运维自动、管理智能的零接触自智网络,将驱动网络从以前的人工运营,进化为自动化运行,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运营商的运营效率。

3、关于爱立信:

目前,爱立信已在全球获得了174个5G的商用网络,在55个国家和地区为123个已经正式运行的5G商用网络提供设备。

在实践中,爱立信的零接触自智网络可以有效地提升15%的无线频谱利用率,提升17%的能源利用率,减少95%的故障处理干预的时间,尤其是在告警处理干预上,可以减少50%的业务设计、部署,以及上线的时间。

节能方面,爱立信在英国,通过硬件升级实现了43%的平均节能;在印尼,通过节能软件,在不降低任何网络性能前提下,实现了16%的基站节能;在德国,实现了11%的能耗通过可持续太阳能提供;在中国,也已经为三大运营商的6.4万个基站实现15万度/天的节能。

在新技术方面,在每个节点100~400亿/秒的充足算力支持下,AI网络级的精确波束赋形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网络硬件前提下,实现网络下行容量30~40%的增长,实现频谱效率的全局最优。

在5G用例方面,爱立信与意大利的利沃诺港合作,通过5G连接摄像头、GPS和传感器,持续监控港口活动,同时利用数字孪生优化港口运营。目前已实现船舶作业时间减少13%,叉车使用时间减少17%,碳排放量减少8%,成本下降约6000万美元/年。

4、关于爱立信在中国

爱立信东北亚区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方迎表示:

作为唯一参与中国从1G到5G建设的全球企业,爱立信将继续信守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做中国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他表示在未来,爱立信在中国将主要做好三件事:


(1)专注5G“连接”,布局6G未来;

做好5G连接,可以三个词概括:支持运营商建好5G,管好5G,用好5G。

帮助中国运营商建成全球领先的,安全稳定的5G精品网络,同时提高5G运营效率。

(2)赋能5G创新,培育产业生态;

爱立信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已经连续五年达到150亿人民币,且近几年一直在持续增加,其中,2021年的同比增长达到两位数。

同时,爱立信将与中国通信产业伙伴在标准化上继续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标准的完善和统一,并在生态建设与联合创新上贡献更多力量,助力更多本地企业走向全球。

(3)践行可持续发展,走科技向善之路。

爱立信将继续兑现承诺,与产业伙伴共同应对气候挑战,与中国 “双碳”目标同行,并用科技推动教育公平和共同富裕。

延伸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赞助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